今天所說的產業園區,無論其名稱叫什么,如高新區、開發區、科技園、工業區、產業基地和特色產業園等,都可追溯到上個世紀40年代美國斯坦福大學建立的研究園,它是最早的高科技研究和成果產業化的科技產業園區。在中國,產業園區的出現,首先和工業集中、引進外資有關。后續的動機,多與高新技術發展、創業創新和成果產業化等有關。它們通常從城市(鎮)中劃出一塊地方,在完成相應基礎設施建設的條件下,布局建筑物和相關功能,成為一個產業園區。
改革開放以來,我國產業園區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,為持續的經濟增長和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。產業園區已成為發展制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、吸收外商投資、擴大出口、增加就業的重要載體,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增長極和發動機,成為促進產業升級、轉變發展方式的中堅力量,成為探索新型工業化和新型城市化的試驗田。
然而,多年來,由于過度依賴土地經營、對產業發展缺乏有效的調控,以及“條塊分割”等原因,我國的產業園區普遍存在過于分散、專業化的服務性企業和機構相對不足、園區內的企業缺乏功能上的產業聯系和專業分工,尤其是忽視員工和園區內居民生活質量等問題。對此,許多園區也不斷在探索轉型方式,如重視產業集群、從強調引進大型公司向科技型中小企業集群轉變,促進功效功能單一的產業區向現代化綜合功效功能區轉型等。
產業園區正在發生深刻轉型
最近,在珠三角一帶調研后發現:傳統的遵循土地融資、園區建設、招商引資、債務償還的循環模式正在發生深刻轉型,東莞的松湖智谷、深圳灣科技生態園等都是轉型較成功的例子。可以看到,在企業、行業和城市轉型的倒逼下,產業園區正在回歸城市。
“松湖智谷”并不是一個通常意義上擁有孵化器、加速器和少量制造企業的科創園區,而是一個科技創新加產業化的新城,集高端生產、研發設計、中試檢測、總部產業大廈、產品展示等為一體的“產城人”綜合示范區。
在投資人、發展商和地方政府那里,松湖智谷本來就不是園區,他們將松湖智谷定位為“制造名城的新制造基地”。東莞是“制造名城”,松湖智谷是城中的“新制造基地”。園區實行專業化管理,松湖智谷有兩個民間資本的大股東,并聘請了長期在制造業工作的高級職業經理人團隊。運營方面,松湖智谷結合東莞實施打造智能制造全生態鏈戰略,引入智能制造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、先進裝備提供商等,配置技術、金融、人才、公共服務、引導政策等五大支撐要素,努力形成服務智能制造的生態閉環。松湖智谷以其多項優勢承接深圳外溢企業進駐,同時發揮助推莞深融合的一體化進程作用。
在東莞及松湖智谷的調研中,我們發現,有幾方面的做法值得借鑒。
第一,“讓工業上樓”。據說,在廣東,“讓工業上樓”,是制造業轉型升級的別稱。在松湖智谷,一位副總經理告訴我,它們廠房的9樓,可安放60噸的設備。制造業的廠房有9層樓高,并不多見,但可以說明的問題很多:集約使用土地;建筑物質量高;更好的工作環境等。“工業上樓”,至少意味著園區升級到了更高的版本。在松湖智谷,高層高端廠房在總建筑面積中占比70%。
第二,打造產業鏈和創新生態圈。松湖智谷圍繞產業鏈選商選資,目前意向進駐企業達400余家,正式簽約進駐企業114家,其中規模以上企業41家,國家高新企業49家,有13家是細分領域隱形冠軍,有7家是市鎮“倍增計劃”企業,有6家是華為、富士康一級供應商,已初步形成電子信息、機器人制造兩大產業鏈,實現“你的上下游,就在隔壁那棟樓”的產業生態,正在構筑區域產業鏈的整體競爭優勢。
在企業服務方面,松湖智谷聯合中興通訊合作打造智慧園區,基于智能化、信息化手段,利用園區共享平臺,有效降低企業綜合運營成本,提高運營效率;聯合政府及各大銀行、金融機構等給企業提供產業配套、產業孵化服務,構建企業全生長周期的超級孵化器。同時,針對園區企業現實需求,提供政策服務、人力資源、品牌建設、鷹眼服務、產業服務、科技服務、財稅金融、高端定制等8+N運營服務內容,構建企業創新生態圈,給企業一個高端高能的“家”。不難發現,這是一個雙向的專業化,一方面,園區服務內容更加專業化;另一方面,企業運作更加專業化,企業既聚焦核心業務、核心競爭力,又降低成本、提高效率。
第三,園區與周邊環境一體化。松湖智谷坐享周邊2公里濱水長廊景觀帶,及城市公園、山體公園、濱水公園等3大市政公園,是“長在公園里的產業園”。項目占地250畝,總投資約30億元,總建筑面積約70萬平方米。包括上述高層高端廠房,以及企業研發總部大廈,大型智能餐廳,一站式服務中心,共享會議室,人才公寓,工人宿舍和倉儲物流等配套服務設施,占比30%。當這些設計現代的建筑物坐落在公園般的環境中,你還能看到原來印象中的園區嗎?
第四,“人”在園區中的位置變得更加重要。上面三點也都涉及到人,如人的工作環境。也就在這個意義上,我們發現,很難再用園區這個傳統概念,來概括這個物理空間。前些年,研究者和實踐者都開始談產城融合,以后又延伸為“產城人”融合。
在松湖智谷的介紹中提到了“產城人”融合。具體通過做些什么來體現融合呢?松湖智谷園區的經驗是從居住開始做起。體面的居住是現代文明的題中應有之義。香港問題的源頭之一,就和住房有關。在人才引進的同時,各地政府也在推進完善人才公寓等公共租賃房建設。除了常規的人才公寓,松湖智谷針對藍領工人建造專門的藍領工人宿舍,并在房型設置方面更加人性化,如配備獨立的臥室和衛生間。同時,園區配置了超大智慧餐廳,這些完善的配套幫助入園企業留住人才。
回歸城市的園區會帶來哪些利好?
園區回歸城市將會促進園區功能與城市發展融為一體,對城市空間布局、城市管理生態等方面帶來利好。一是將從根本上解決產業、城市和居民間的不平衡,解決缺少城市資源支持,產業園區出現空心化的現象,進而,真正實現以人為本;二是將在制造業與服務業之間建立全方位的聯通機制,發展與制造業相匹配的金融、技術、物流、培訓等生產性服務業,以及文化、教育、醫療和健身等生活性服務業;三是將深化和完善園區的組織結構和生態系統,形成各種“鏈”——產業鏈、配套鏈、服務鏈和社交鏈的貫通,以及在誠信基礎上的社會網絡,全面發揮價值增值和高質量發展的集聚效應。
未來,建議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完善。
第一,政府要在現有有關園區轉型支持政策的基礎上,出臺有助于產城人融合的政策措施,加快產業園區回歸城市。
第二,利用國有企業改革,尤其是國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契機,通過并購重組等具體途徑,推動生產性服務業企業嵌入先進制造業,同步提高二者的發展質量。
第三,繼續搭建共性關鍵技術平臺,深化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體制改革,為培育創新生態和提升產業鏈水平方面,提供持續的源頭動力。
來源:澎湃新聞